“内卷加剧”“降价潮”无疑会将不适应时代发展的企业淘汰,而活下来的企业也要想方设法开辟新蓝海、寻找新大陆。

文:中外管理传媒 庄文静

责任编辑:胸怀天下

近期,新能源汽车行业呈现显著的降价趋势,部分车型降价幅度接近30%。在比亚迪官宣降价之后,包括吉利、小鹏、长安、五菱在内的超过十家新能源品牌相继实施降价措施,引发乘用车市场的“价格战”。

事实上,自2023年伊始,特斯拉就在中国市场推行了其最大规模的降价策略。面临竞争日趋激烈的市场环境,降价既是汽车企业的无奈之举,也是市场成熟后的必然趋势。

比亚迪掀起的这波降价潮,冲击的不仅是新能源车市场,对燃油车和二手车的冲击更为显著。由于电池成本骤降,价格处于10万元区间的车辆市场竞争尤为激烈。众多新势力品牌为新能源汽车市场带来了活力,也加速了整个行业优胜劣汰的进程,预计今年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将延续。

众所周知,机械电子、石油化工、汽车制造和建筑业是中国的四大支柱产业。然而,产业链条最为复杂、涉及行业众多的汽车和房地产产业,在过去几年中一直处于低迷状态。那么,中国制造企业该如何应对“内卷”的现实?仅凭国内市场能否支撑中国制造业的持续发展?

国内市场,“卷”得厉害!

近年来,中国制造业面临着产品价格普遍下降的严峻挑战。自2023年起至今,降价趋势已波及汽车、大型机电产品、电子、家居等多个行业。此外,部分工业制造类产品亦呈现出降价态势。

以汽车产业为例,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的数据,2023年尽管中国汽车市场销量整体呈现增长,但平均销售价格却有所下降,降幅约为5%。这一现象与2022年底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的取消密切相关。为了吸引消费者,多数汽车品牌纷纷采取促销活动和降价策略,进而使得价格竞争愈发白热化。

我国新兴的新能源汽车品牌数量已超过七十家,然而,仅有极少数公司实现了盈利,“内卷”程度可想而知。

在电子产品领域,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市场竞争的加剧,智能手机、电脑、电子配件等产品价格纷纷下滑。根据中国电子商务研究中心的报告,智能手机和平板电脑的市场价格在过去一年中下降了约10%,有些产品的跌幅甚至超过了20%。

同时,由于功率器件产能过剩,所有电力电子设备都有继续降价的空间,如逆变器、充电桩、电控等一系列功率器件,未来仍有进一步降价的可能。

而自年初以来,中国芯片市场出现了大幅降价现象。随着国内多家芯片代工厂的数十座新工厂投入运营,国内芯片产能显著增加。近期有报道指出,中国的芯片代工厂已经开始主动降低产品价格,这表明中国芯片业正通过“低价策略”谋求市场。

此外,国人感受最深的降价领域,恐怕非纺织品和服装莫属了。近年来,随着新兴市场的崛起、消费者需求的多元化,以及部分海外订单的转移,纺织品和服装市场的价格竞争愈发激烈。根据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的数据显示,近两年我国纺织品和服装的平均零售价下降了约8%。不少知名品牌为了应对市场竞争,推出了大幅度的折扣和促销活动,使得消费者切实感受到了服装价格的下滑以及性价比的提升。

同样,家具与家居用品领域也是受降价潮影响的“重灾区”。据中国家用电器协会的统计数据,家具、家居用品市场价格整体下降了约6%,其中家电品类的市场价格更是下降了10%左右。特别是,一些家具制造商受出口锐减和房地产市场低迷的影响,重新制定了低价产品竞争策略,以此来吸引消费者。

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最新数据,2024年2月份我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同比下降2.7%,环比减少0.2%。同期,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同比下跌3.4%,环比下降0.2%。综合今年1-2月的数据,平均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较去年同期下降2.6%,而购进价格则下降了3.4%。

由此,不难发现,在我国制造业众多行业领域内,产品定价普遍呈现下降的态势。

一定要学会“两条腿”走路

降价潮为什么在中国制造业集中爆发?

首先,是供需失衡。2023年,我国全年出口额同比减少了4.6%,而国内的需求也持续处于低迷状态。同时,我国商品对美国的出口遭遇了30年来的最大幅度下滑,导致中国商品在美国进口总额中的份额回落至2004年的水平。

近年来,我国沿海地区的一些制造企业相继出现了关闭、破产以及资产拍卖的情况。随着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和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这些传统制造业企业正面临着市场竞争加剧、生产成本上升、劳动力供应紧张等多重挑战。这些问题导致了裁员潮、倒闭潮和降价潮的出现。

随着中国制造业的成本优势逐渐减弱,以及中美贸易摩擦、地缘政治等因素的影响,“世界工厂”正在逐步向越南、柬埔寨、泰国等东盟国家,以及印度、墨西哥等劳动力及生产成本较低的国家和地区转移。

对此,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原副会长张伟在接受中外管理传媒专访时表示:“鉴于当前国际贸易趋向于区域性交易,企业若在现阶段不进行准备,比如将供应链迁移至美国邻近地区,或者东盟等地区,那么未来可能会面临失去北美市场份额的风险。这一挑战对于电子、汽车和家电行业的企业而言尤为显著。因此,企业必须根据产业链、供应链以及市场的变化调整其战略布局,这是基于实际情况的合理决策。”

其次,市场竞争加剧。以汽车制造业为例,新能源汽车“降价潮”一方面是由于补贴政策的调整,另一方面是新能源汽车产业在逐渐成熟的过程中,优缺点也开始明显暴露,消费者在选择时也更趋理性。同时,尽管燃油车市场销量持续下滑,但海外燃油车品牌在我国中高端市场的竞争力依然强劲,燃油车厂商也纷纷推出优惠活动,使得整个汽车行业的市场竞争程度不断上升。

再次,居民消费水平降低。中国经济一直以来被称为全球增长引擎,而这一切都离不开“三驾马车”(即出口、消费和投资)。然而,近几年中国经济面临出口负增长、消费低迷、居民财产性收入缩水等现象,导致当代年轻人干脆不生育、不买房、不消费,用躺平心态应对一切不确定性。而“三驾马车”的哪一个轮子运转不畅,都会直接影响整个社会经济的运转。

那么,中国制造业仅靠“内循环”能转得动吗?

张伟给出了他的答案:“仅靠‘内循环’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双循环’。特别是我们过去开拓的国际市场,要继续发力,但是要把更多的精力转到区域性的贸易市场。我们做‘内循环’的企业,只有把‘外循环’满足了,更大的内需才会成长起来。如果我们现在把外贸这条路缩窄,那么外汇储备从哪里来?‘内循环’又如何启动?因此,我们一定要保住外贸订单,否则内贸就活跃不起来,双循环就不能良好地运转起来。这一点非常重要,我们的企业一定要学会‘两条腿’走路。”

毫无疑问,我国的中低端制造业,都将无法逆转地向生产力水平相对更低的地区转移。中国制造在转型升级过程中,“内卷加剧”“降价潮”无疑会将不适应时代发展的企业挤出去、淘汰掉,而活下来的企业也要想方设法开辟新蓝海、寻找新大陆。因此,“出海”成为中国制造业突破困境的重要途径。

拿起你的战略地图,开始行动吧!

2023年,中国的“新三样”出口首次破万亿,以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光伏产品为代表的“新三样”,让我们意识到:新一轮的企业出海模式,已从过去单纯的资源购买、项目承揽、产品出海和服务出海,开始转型为向产业链配套出海。

张伟表示:“我们必须牢牢把握区域贸易的主导权和主动权,要做牢区域贸易(如东盟、墨西哥),做大中间品贸易(如原材料、零部件、半成品、电子器械等)、做强价值链贸易、做优数字产品贸易。”

近几年,东盟、墨西哥等地区,已经成为全球制造产业投资的热土。而早在2000年前后,海尔集团就开始了“出海创牌”,如今已经成为中国制造业成功出海的典型代表。对此,张伟在评价海尔在墨西哥投资建厂时表示:“在墨西哥建厂所带来的供应链机遇,将大于产业链本身的机遇。”

如今,海尔集团旗下的海尔智家,已经成功落地了“3个1/3战略”,也就是国内生产和销售的家电占1/3,国内生产海外销售的占1/3,海外生产海外销售占1/3。目前,海尔智家的海外营收占比已经超过了50%。

可见,出海让中国制造业与国际市场和资源接轨,进而找到了“新蓝海”。而国家也将“加强标准引领和质量支撑,打造更多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制造’品牌”列入今年工作任务。可见,中国制造业出海,已然被提上高度。

事实上,自改革开放伊始,中国企业便开启了其出海征程。早期以贴牌生产和代工制造为主导,逐渐过渡到出口成品,发展至今日的品牌国际化。每一阶段的出海行动均促进了“中国制造”竞争力的提升,使不少中国企业从“小舢板”变成了“航母战斗群”。

如果说,以往的出海是“跟着狮子去狩猎”,那么今天就是想方设法主动“融入全球产业链”“构建全球产业生态”,从被动接受转变为积极主动的创新与开拓,不断在市场竞争中开辟新的“蓝海”。

根据相关机构发布的《2023中国制造企业出海现状调研报告》,中国制造企业的出海热度越来越高,有55%的企业表示:未来三年将继续推进企业的国际化征程,继续积极开拓海外市场。另外,有公开数据显示,在出海企业中,有74%在东南亚进行了业务布局,高于欧洲的65%、北美的62%。这一数据表明,东南亚及东盟区域已成为中国制造业海外拓展的首选目的地。

正如海尔的出海三步走战略——“走出去、走进去、走上去”,企业出海不可能一步到位,但一定要开始行动。正所谓:尽管竞争残酷,但只要敢于开始,那么最艰难的时候就已经过去了。

既然出海势在必行,那就拿起你的战略地图,开始行动吧!

The End 微信扫一扫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阅读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