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另一派则是视觉+激光雷达的技术路线,认为纯视觉从二维到三维转化之间存在一定的短板与不足,需要加上激光雷达能直接获得三维空间数据。看上去大部分车企都选择了加上激光雷达,而“纯视觉”方案好像有些太激进了,但是除了特斯拉以外最近由吉利控股集团、百度集团联手打造的极越01也采用纯视觉方案。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明明背靠吉利和百度的极越要要选择非主流的“纯视觉”方案?

首先,BEV+Transformer的“纯视觉”方案在性能上具备追平激光雷达方案的能力,并且性能理论上限极高。其次,纯视觉方案有利于数据驱动。相比视觉+激光雷达,两套感知算法进行融合的方式,一套硬件一套算法在数据采集、标注、分布、训练上的效率更高所以实际方案完整落地时间更快。当然,最重要的是去掉激光雷达有利于降低成本更好的实现普及的目标。

纯电车间的PK,极越01对标Model Y,有多少胜算?

虽然从纯视觉智驾技术路线来看,极越01与特斯拉Model Y有着相同的理念,但是双方在国内提供的服务与收费模式却有着天差地别。特斯拉Model Y的自动驾驶功能需要用户购买FSD(全自动驾驶)套餐,目前售价为7.8万元人民币,而且目前在中国还没有获得相关的审批和认证,因此无法在城市道路上使用。

反观极越01的自动驾驶功能则是开箱即用的,用户可以通过订阅或买断的方式,就能享受ROBO Drive Max的高阶智驾服务,目前订阅价格为980元/月,买断价格为19900元(限时优惠),而且已经获得了相关的资质和许可,可以在高速、城市、车库等场景下实现点到点领航辅助PPA和代客泊车功能。而且就算没有高阶智驾服务,极越01也标配自适应巡航、车道保持、车道偏离预警纠正、前后碰撞预警、盲区监测、交通标志识别提醒、自动泊车辅助、自动紧急制动等实用功能。

除了智能化方面,极越01在整车层面上也有着独特的卖点,并与特斯拉Model Y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在外观方面,极越01采用机器人美学设计语言,取消了门把手和激光雷达,将车外传感器进行高度集成化隐藏,营造出了整体流畅、浑然一体的视觉效果,同时具有0.249的低风阻系数,不过特斯拉Model Y风阻系数仅为0.23略低于极越01。不过考虑到极越01定位于中大型SUV,车身尺寸方面比特斯拉Model Y大上不少。特别是接近四米九的车长,一点九九米的车宽以及正好三米的轴距更是带来更高的“得房率”,车内空间上更具优势。

车尾部分,极越01不仅拥有分体式的后扰流板设计,还配备了电动升降式尾翼,营造出浓厚的运动氛围。两侧尾灯采用时下流行的贯穿式设计,内部灯组结构非常精致,造型与前大灯组一致,不仅与前车头相互结合,还有效地拉伸了整个车尾的视觉宽度。

在内饰方面,极越01打造了极具未来感的机器人座舱,搭载了35.6英寸6K超清一体中控屏,内置了最新的高通8295智能座舱芯片不仅支持主驾免唤醒、连续说、四音区同时说等语音交互功能,还将搭载文言一心大模型以及多模态融合感知系统,能实现无网弱网情况下AI助手的“智商”也在线,同样能理解复杂自然语言指令。而特斯拉连基础的语音唤醒都没有做到,虽然同为极简风格最近还升级了氛围灯,但是内饰用料上连仪表盘都没有的特斯拉Model Y肯定还是没法和极越01相比。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极越01和特斯拉一样取消了绝大部分的物理操控按键就连方向盘下的控制转向与远近灯光拨杆和电子怀挡也不放过,将灯光控制集成在多功能方向盘上,而换挡机构布置在悬浮式操控岛上。

在动力方面,极越01推出了三款配置,分别为极越01 Max的标准版和长续航版以及顶配的极越01 Max Performance,其中两驱版搭载了最大功率为200kW的电动机,最大扭矩为343N·m,零百分别为7.2秒和6.9秒;四驱版搭载了总最大功率为400kW的前后双电机,总最大扭矩为686N·m零百3.8秒。

特斯拉Model Y也推出了两款配置,分别为Model Y 后轮驱动标准版、长续航四驱以及高性能版本。其中单电机后轮驱动最大功率220kw,最大扭矩440N·m,零百加速5.9秒。而双电机四驱车型零百加速分别为5秒和3.7秒。电池续航方面,极越01单电机后驱版采用71.4千瓦时的磷酸铁锂电池和100千瓦时的三元锂电池,CLTC工况下纯电续航里程分别为550公里和720公里,双电机四驱版使用的是100千瓦时的三元锂电池,CLTC工况纯电续航里程是660公里。从数据上看,极越01在续航方面有着明显的优势,而在加速方面则与特斯拉Model Y更胜一筹。

The End 微信扫一扫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阅读

取消
微信二维码
微信二维码
支付宝二维码